//這幾天我把《這是我家》聽完又聽,竟覺似曾相識。細閱歌詞,除了同樣以「家」為名以外,《這是我家》竟然與32年後的《共同家園》還有不少對應之處 — — 《這》歌頌「東方之珠光千丈,名字更亮更光」,《共》則描繪大灣區「looks so bright」;黃霑形容香港「這是我家是我的鄉…是我的心是我的窗」,向雪懷則呼籲港人「推開心窗的世界更大」;《這》祝「願這一曲歌罷/香港千秋百歲/永久變歡欣快樂場」,《共》則希望港人「和你和我同挽手」,與同胞「同樂同聚到永久」。
是刻意回應,還是巧合偶然?可能並不重要,更重要是30年之後,「家」依然是這類政治宣傳曲的主題,但主體卻已由「香港」變成「大灣區」(以至整個中國)。「香港千秋百歲」這個願望,連同「五十年不變」的承諾,一同落空;如今再唱這句,我想只會落得被政權直斥「搞港獨」的下場。家早已不成家...
香港這個家的形成,不單因為大興土木令大家有屋住,也不僅因為「將來」美好,大家有同一個「夢」,而是因為家中有人權、自由等核心價值,令幾百萬人安身立命,以此為家。
共同家園,不是說說就是的。//
#香港流行文化 #中港融合 #大灣區 #這是我家 #共同家園